贺龙两员爱将当众对彭德怀摔电话、拍桌子贺龙的反应令人称赞

时间: 2025-01-19 10:38:16 |   作者: 生物质颗粒机

  当历史的舞台上聚集了众多英雄人物时,人们往往关注他们的豪言壮语和英勇事迹。然而,在战争的硝烟中,也有那些默默无闻、但却才华横溢的人物,他们的智慧和冷静在关键时刻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贺龙将军就是这里面之一,作为中国革命的杰出领导者之一,他与两位爱将在一个惊人的场景中展现出了超凡的反应能力。

  那是一个紧张的会议室,高层军事指挥官们聚集在一起,彭德怀元帅坐在会议桌的一侧。气氛紧张得几乎能触摸到,因为刚刚传来了一条战局不利的消息。

  在这个关键时刻,贺龙将军的两位得力爱将站了出来,他们对着彭德怀摔电话、拍桌子,似乎愤怒到了极点。

  这个情景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注意。有人惊讶地瞪大了眼睛,有人噤声不语,而有些人则感到意外,因为这样的反应并不是他们对贺龙将军的印象。

  然而,贺龙将军并没有被这一突如其来的情况慌乱,相反,他展现出了一种令人称赞的镇定与深度。

  贺龙与,这两位革命的铁血将领,本是贺龙手下的得力干将。然而,在1947年西北野战军成立之际,他们却随着晋绥部队被调至彭德怀的麾下。

  西北野战军的主体部队其实就是由晋绥军区的部队组成,而晋绥区的军队主要以贺龙的120师为核心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然而,当西北野战军成立时,贺龙并未能名正言顺地担任司令员的职位。尽管按照现实考虑,贺龙理所应当成为最佳人选,因为晋绥军区是关键地区,而该区一直由贺龙主持。然而,、周恩来、朱德等领导陕甘宁部队,转战至关紧急之际,并没有草率地任命贺龙为司令,而是一边前行,一边认真地探讨最适合担任司令员的人选。

  首先,晋绥军区是位于重镇地带。这个大区长期由贺龙负责指挥。八年的全面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困苦贫困,超过100万民众要供养10多万党政军脱产人员的生活所需,根本没办法负担得起。晋绥区需要财政支持和粮食供应,贺龙甚至决定让王震的359旅全旅下去南泥湾开垦土地种粮食,以至于后来有人拿他们说笑,称359旅是一支持锄头而非枪杆的部队。

  眼下,胡宗南的数十万大军正向边境逼近,陕甘宁地区无力支持超过十万人的供应。如果此时盲目将贺龙调来参战,倘若阎锡山趁机发动反攻,夺走晋西北地区,后果不堪设想。

  其次。中央战略并非全面与胡宗南决一死战,而是通过小规模部队与敌人周旋。虽然西北战场重要,但并非主要矛盾所在。中央更希望将更多主力集中在山东、中原和东北,那里才是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地区。

  因此,成立西北野战军时,最初只调派了两个纵队的两万多人,不需要贺龙这样级别的指挥官。相反,让他留在晋绥区,与山西的军队牵制对峙,似乎更具战略意义。

  然而,这引发了一个问题:为啥不让贺龙担任司令,而是选中了同样资历非凡的彭德怀?这似乎自相矛盾。

  实际上,并不矛盾。彭德怀在抗战时期担任八路军副总指挥,然而,中央本身并没有打算让他担任西野的司令员,而是在危急关头,贺龙主动提出让彭德怀来指挥。

  在危难关头,贺龙以事务为重,不计较名份。即使以副总司令的身份屈居于方面军司令的位置,他也毫不在意,只为了先应对眼前的困难。

  这展现了彭德怀的担当和胸怀,他愿意放下个人身份的考量,以实际行动来应对战争的挑战。这样的决策不仅展现了贺龙和彭德怀的伟大品质,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铺就了坚实的基石。

  贺炳炎,一个我军闻名的独臂将军,他的勇敢和坚毅令人敬佩。作为贺龙的铁杆老部下,他以其刚强而坚定的性格著称,这正是他敢于在电话中与彭德怀大吼并摔电话的原因。

  那是在1935年长征途中。当时,贺炳炎担任红二军团的师长,在战斗中受到了敌人的迫击炮袭击,右臂几乎被炸成了肉泥,骨头几乎全断。医生建议立即截肢以挽救他的生命,否则延误时间会有生命危险。

  然而,由于医疗设施已经被转移,暂时无法取回。在紧急状况下,救人至上,战场上的医生冒着风险采取了大胆的行动,没有手术锯,他们决定用一把木锯代替,来锯掉贺炳炎受伤的右臂。

  正当手术即将开始时,医务人员翻遍药箱,却找不到。面临困境时,有人提出使用,并表示多吃一些能够更好的起到麻醉的效果,这种情况下别无选择。

  原本打算先打麻药再进行手术,但伤势无法等待啊!贺炳炎微笑着说:我不吃。随后,医生找来四个身强力壮的战士,准备按住贺炳炎。但贺炳炎对医生说:不需要他们,我能坚持住。说着,他将一条毛巾塞入嘴中。医生开始用木锯锯他的胳膊,人们明显看到医生的手微微颤抖。

  贺炳炎毫不畏惧地鼓励医生说:我都不怕你怕什么来吧!医生鼓起勇气,开始锯骨,鲜血顺着锯条流淌而下。围观的人们咬紧牙关,泪水不禁涌出,目睹医生为贺炳炎截去他的臂膀。

  医生完成手术后,又用钢锉将骨面磨平。贺炳炎满身汗水如雨,全身湿透,但他依然坚忍不拔。

  贺龙带领他二十年,从未对他说过重话。当然,并不代表贺龙不会批评贺炳炎,实际上,二人磨合了二十年,早已默契十足,不再需要激烈的言语来进行沟通。

  廖汉生和彭德怀的争吵起因于一次战术决策的分歧。当时,他们所在的部队正面临一场关键战役,彭德怀提出采取保守战术,以防止部队过度损失。然而,廖汉生坚持采取进攻型的战术,认为只有积极进攻才能夺取胜利。

  双方在指挥所内激烈争论,言辞激烈。廖汉生认为彭德怀的保守战术过于谨慎,缺乏决断力和进攻性。他坚信只有冒一些风险,果断地发起进攻,才能迅速取胜。

  彭德怀则担心进攻可能带来更大的损失,他注重部队的稳定性和长远发展。他认为保守战术可以稳步推进,逐渐削弱敌人的力量,并最终取得胜利。

  争吵逐渐升级,双方情绪激动,言辞越来越尖锐。廖汉生对彭德怀的意见感到愤怒和不满,他认为彭德怀不理解战场的紧迫性和士兵的斗志。

  最终,争吵不可避免地演变成了一场激烈的口角,廖汉生怒不可遏地指责彭德怀对贺龙和他们带领的部队不够尊重和理解。他坚决捍卫贺龙的声誉和领导地位。

  争吵过后,廖汉生和彭德怀都意识到这种内部纷争对整个部队的团结和士气产生了负面影响。作为有着共同革命背景和家族关系的两人,他们都感到内疚和伤感。

  尽管争吵暂时平息,但这次事件对廖汉生和彭德怀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一定的裂痕。

  1948年春天,西野发动了西府陇东战役,这场战役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也带来了一定的损失。彭德怀意识到这次失利的重要性,决定召开前委扩大会议来进行总结。会议邀请了所有旅长以上的干部参加。

  贺龙也收到了邀请,他明白这次会议的目的是对失利进行批评,甚至有可能进行干部的调整和撤换。贺龙心知必须要坚决维护彭德怀的地位和尊严,以避免又出现部将与元帅之间的矛盾。

  会议当天,贺龙早早地到达会场,面带严肃的表情。他清楚自己要起到调和和稳定的作用,为彭德怀辩护,同时也不能让争吵和冲突升级。

  彭德怀作为主持人开始了会议,他指出了西府陇东战役的失利和部队存在的问题。气氛变得紧张起来,大家都在猜测彭总会对谁进行批评和调整。

  突然,贺龙站起来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的声音平静而坚定,向与会的干部们阐述了彭德怀的艰辛和努力,强调了彭总的正确领导和战略决策。他同时指出了战斗中遇到的困难和敌人的强大,呼吁大家团结一心,一同面对挑战。

  贺龙的发言让会场陷入了沉默。他以自己的威望和对战场的了解,为彭德怀辩护,为部队的斗志和荣誉辩护。

  彭德怀将军率领一纵与六纵夹击敌军在屯子镇外围。然而,由于某一些原因,彭将军走错了路,导致耽误了时间并没意识到即将面临的危险。

  这个错误引起了廖汉生将军的不满和误解。他认为这是彭将军越级指挥的结果,心里一直积压着一股气。在一个会议上,廖将军错误地理解了彭将军的意思,以为一纵是有意识地提前出发了。彭将军一讲完,廖将军忍不住站起来辩解,随着话语的递增,愤怒也随之涌上心头,最后他直接拍桌子说不干了。

  贺炳炎将军因为受到批评而感到不爽,同时也为了支持他的老搭档廖将军,站起来冲撞彭将军,表明了自己也不干了。

  然而,事实上,彭德怀将军确实在当时直接指挥到了团一级,但这并非越级指挥,而是有其原因的。廖汉生将军在后来的回忆录中澄清了这个误会。

  在回忆录中,廖将军解释说,当时的情况异常紧急,彭将军迫不及待地需要采取行动来应对敌军的威胁。由于通讯线路受到干扰,无法及时与下级指挥官做沟通,彭将军决定亲自指挥团级行动,以确保及时做出一定的反应。这并非是越级指挥,而是出于战略需要。

  然而,在紧张的战斗氛围中,大家都处于气头上,缺乏冷静思考。他们只是看到了彭将军亲自指挥团一级行动,而没有深入思考其背后的原因。因此,误解和不满逐渐积累,最后导致了会议上的激烈争吵。

  小会上,气氛紧张而沉重。贺龙将军站起来,拍着桌子大声呵斥道:住嘴!你们完全搞错了,快给彭总道歉。

  这一番激烈的呵斥打破了紧张的氛围,会议随即结束。接下来,召开了一个小会,贺龙将军陪同彭德怀将军和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一起给贺炳炎和廖汉生进行开导。

  贺龙将军以极其严肃的态度对贺炳炎和廖汉生进行批评。他首先肯定了一纵在前段时间的战斗中取得的成绩,但毫不客气地批评了一纵领导层近来接受的表扬过多,导致他们变得骄傲自满,没有办法接受批评。

  贺龙将军严肃地说道:与彭总对抗,有必要进行反思。彭总说了就是命令,必须坚决执行,无论遇到何种理由或困难,都必须坚决执行,没有退缩的余地!

  贺炳炎和廖汉生自觉地向彭德怀将军请教检讨。彭将军微笑着摆手,实际上他非常欣赏这两位部下的直率和敢于直言的精神。作为一个直爽且率性的军人,他并不介意他们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因为他明白他们只是发泄一下而已。

  在彭将军看来,上下级之间有意见不合是正常的,只要问题摊在桌面上,即使拍桌子骂上几句,都不可能会成为大问题。

  因此,彭德怀将军并没有将顶牛的事情放在心上,反而进行了自我批评,表示他在指挥方法上会做出改进。

  通过彼此的沟通、坦诚相见以及相互理解,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取得了改善,指挥工作也变得顺畅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纵成为西北野战军中一支能够打硬仗的主力部队,而贺炳炎和廖汉生也成为彭德怀将军钟爱的得力干将。

  彭德怀将军对贺龙的良苦用心一直铭记在心。随全国解放的到来,一次在怀仁堂的会议上,彭德怀很少当面称赞别人,但在这次会议上,他情不自禁地对贺龙说出了赞美之词:你领导的晋绥部队真是太出色了,他们不仅能打仗,而且还能听指挥!

  这简短的赞扬蕴含着彭德怀对贺龙的深厚敬意和对晋绥部队的高度评价。它反映了贺龙领导能力的卓越,以及晋绥部队在战斗中所展现出的出色表现和对指挥的服从。

  这句话也代表着贺龙对晋绥部队的培养和训练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他在组织和管理部队方面的才干,以及对战争战略的准确把握,使得晋绥部队能够在战场上展现出卓越的战斗力。

  总结起来,这次会议中彭德怀对贺龙的赞扬不仅是对个人的肯定,更是对晋绥部队整体素质和表现的赞赏。它也是对中国人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无数无名英雄的致敬,他们用忠诚、勇敢和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为国家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样的赞扬和肯定,不仅是对贺龙和晋绥部队的鼓励,也激励着全军将士继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它们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抹亮色,彰显了中国人民的英勇和无畏精神,以及领导者的英明和正确决策。

  这段故事告诉我们,在团结、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力量是无可阻挡的。只有通过良好的沟通、坦诚相待和理性思考,才能打破误解和争议,最终实现统一战线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