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龙书金赴京开会坐最后时隔21年得伟人问候:我老乡

日期: 2025-03-26 作者: bob综合app官网登陆

  1935年,红军在长征途中,面临无数困难和挑战,每一步都几乎是在与死神擦肩而过。当龙书金连长和他带领的红一军团抵达甘肃的一个关键地点时,一座至关重要的木桥出现在他们的视线中。然而,眼前的景象令人心酸,木桥已被有预谋地破坏,只剩下断裂的木板和散落的支架,显然是为了阻断红军的行军路线。

  面对这样的一种情况,龙他们没时间去绕行或等待别的解决方案,因为每一分钟的延误都可能意味着更多的生命危险和战略上的失利。他迅速下达命令,调集手头可用的兵力和物资,开始紧急修复工作。士兵们迅速行动起来,有的下水检查桥墩的稳固性,有的寻找可当作替代材料的木头和绳索。

  修桥过程中,龙书金和士兵们一起肩扛重物,腾挪木料。他们找来了附近村庄的木材,甚至拆了一些废弃的房屋来获取必需的建材。在几乎不眠不休的工作后,桥梁的整体的结构渐渐显现出来,虽然简陋,但足以承受部队过桥的重量。

  木桥修复完毕后,大部队接踵而至。毛主席带领队伍抵达桥头,桥上的士兵正在有序地指挥过往的队伍。木桥虽然简陋,但显得很坚固,每一块木板都打磨得整齐扎实,绳索捆绑得密密实实,显然是经过用心施工的成果。毛主席看着这座刚刚修复的桥,停下了脚步,询问身边的工作人员,这桥是谁修的。消息很快传到前方,龙书金所在的连队被通知了。

  龙书金被叫到前面,身上还穿着带泥水的军装,鞋底沾满了干涸的泥浆。他听到身边人说是毛主席要见他,立刻向前走了几步。站定后,他下意识地立正,双手垂在身体两侧,身体保持笔直。

  毛主席望着眼前这位修桥的连长,上下打量了一番,随即开口询问他的姓名和职务。龙书金回答时,语气铿锵,但带着一股浓重的家乡口音,听起来格外独特。毛主席听到这熟悉的腔调,嘴角微微一扬,似乎认出了点什么。接着,主席又追问他的家乡籍贯,龙书金回答了茶陵县。

  毛主席得知龙书金来自湖南之后,表情有了一丝变化,转头对身边人说了几句,然后目光再次落回龙书金身上。他没有更多的话,只是点了点头,看着龙书金的神态像是在回忆什么。

  虽然这段交流很短,但桥上其他士兵和干部也都注意到了这位连长和毛主席的互动,尤其是主席对龙书金表现出的那种关切。两人交流结束后,龙书金随即退到原位,持续关注连队的桥头工作。大部队在桥上依旧有条不紊地前行。

  在行军的队伍中,士兵们低声传递着关于这座桥的讨论。有人提到龙书金连队修桥时的辛苦,有人则说起毛主席对连队的表扬。尽管没太多热烈的言辞,但每个人都可以感觉到,在这段特殊的时间里,这座桥和它背后的努力得到了应有的认可。毛主席的队伍随后经过桥面,继续向前进发。

  解放战争期间,龙书金担任指挥官,面对的战场局势异常复杂。在山海关阻击战中,他率领1万余人的部队对抗两个美式机械化军的6万余人大军。敌方装备精良,士兵配备了现代化武器,车辆装甲齐全,而这边的物资短缺,武器落后。

  他分析地形,将部队布置在有利位置,用灵活的防守和精准的反击拖住敌人主力,使敌军无法快速推进。他指挥士兵充分的利用有限的资源,用土炮和手榴弹对抗坦克,用埋伏阻击敌军车队,用夜袭扰乱敌方阵营。战斗中,士兵在弹药告急时甚至用刺刀肉搏,但从始至终保持队形稳定。最终,这场战斗成功阻止了敌军的进攻,为军政干部争取了宝贵的转移时间。

  1947年夏季攻势中,龙书金的指挥才能再次得到体现。在攻打四平的战役中,他率领第十七师在敌人的重重防御下展开攻坚战。这座城市被视为东北的战略要地,驻守部队拥有大量重型火力,阵地构筑坚固,外围阵线层层叠叠。然而,龙书金在接到任务后,没有一点犹豫,他组织部队展开了周密的作战部署。他命令部队分批推进,在炮火掩护下,一步步逼近敌方阵地。

  战斗持续了13天,敌方的火力密集到连地面上的碎石都被打成了粉末,第十七师的士兵在这样的环境下寸步推进,用铁锹挖掩体,用身体护住机枪阵地。他们的战斗并非一帆风顺,敌军的反击非常猛烈,每次突破一个阵地都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然而,第十七师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不断向敌人核心阵地推进。在关键时刻,龙书金果断决定集中火力对敌指挥所实施猛攻,这一战术打乱了敌人的部署。

  经过不懈努力,第十七师最终突破了敌人的核心防线,占领了敌方指挥所,活捉了敌方重要将领陈明仁的弟弟及以下官兵2000余人。这场战斗彻底打破了敌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第十七师因此被赋予了“攻坚老虎”的称号。

  1956年,八届二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一场举足轻重的会议,参加会议的代表们几乎涵盖了当时党和军队的各级领导。在开会的第一天,会场秩序井然,大家正襟危坐,听着主席点名。一声声名字响起,每一个回答都显得十分庄重而有力。

  当毛主席念到“龙书金”这一个名字时,声音清晰而缓慢。坐在最后排的龙书金听到后,立刻站起,用他一贯洪亮的声音回应了一声“到”。这一声答到格外突出,引起了众人的注目。会场里瞬间安静了一秒钟,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了声音传来的方向。毛主席停顿了一下,随后笑着说道:“龙书金,我的老乡。”

  龙书金站在那里,一身军装笔挺,目光注视前方。虽然会场安静,但能够感觉到,这一称呼让许多人感到意外。主席能够当众提到“老乡”二字,足以表明他对龙书金的印象很深。毕竟,距离他们第一次因口音相识,已逝去了21年。从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再到新中国成立后,他在战场上付出的努力已然为人所知。主席接着继续点名,会议很快恢复了正常的秩序。

  1959年,龙书金进入北京高等军事学院学习。这所学院是当时国家培养高级军事指挥人才的重要基地,汇聚了全国各地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军官和干部。作为经历过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将,龙书金在课堂上格外注重研究战略战术的变化以及现代化战争的趋势。

  在学院期间,龙书金接受了系统的军事理论培训,同时也通过大量案例分析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指挥经验。三年的学习生活结束后,他于1962年顺利毕业,并被任命为湖南省军区司令员兼党委书记,同时兼任湖南省委常委。

  担任新职务后,龙书金开始着手湖南省的战备工作。他深入基层,考察各地民兵组织的现状,发现当时部分地区的民兵组织松散,管理和训练存在问题。他迅速向省委、省军区提出加强民兵建设的主张,并制定了一套具体的实施计划。龙书金提出,要大规模组织基干民兵,并重点提升他们的战斗力和应急反应能力。

  他以长沙为试点,亲自参与组建了一个拥有2000多人的基干民兵团。这支队伍的成员经过严格挑选,大多是当地的青壮年劳动力,他们在工作之余接受统一的军事训练,日常任务明确,分工细致,形成了一支既能服务生产又能快速投入战备的队伍。

  训练过程中,他常到现场查看,指导训练方案的改进,并与民兵骨干交流,了解实际问题。这支民兵团在各方面表现出色,很快成为全省的标杆。龙书金随后在全省范围内推广这一模式,推动了湖南民兵工作的全面加强。

  1966年6月17日,毛主席视察湖南,在听取龙书金关于战备和民兵工作的汇报时,对其提出的“五落实”非常满意。龙书金详细报告了如何落实组织、政治、军事、装备和思想工作,确保民兵建设有条不紊地进行。毛主席认真听取汇报后,对“五落实”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将其提炼为“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精确指出这一原则可当作全国民兵建设的指导性标准。在毛主席的肯定下,龙书金的工作进一步得到推广。

  参考资料:[1]吴东峰.龙书金将军:打仗极有悟性[J].财会月刊,2012(5):I0007